一、背景与发展动因
在 5G,尤其是 毫米波(mmWave) 频段部署中,出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——
毫米波虽然带宽大、速率高,但覆盖半径小、穿透性差,要实现大范围连续覆盖,就需要部署大量的小基站。
传统做法:每个基站都要有独立的光纤或微波链路作为回传(Backhaul),成本高、部署慢。
IAB的思路:让同一个无线链路既承担接入(Access)又承担回传(Backhaul),减少有线回传依赖,加快部署速度。
IAB 技术在 3GPP Rel-16 中正式标准化,成为 5G 在高频、大规模密集部署场景的重要补充方案。
二、基本概念和定义
Access(接入链路):连接终端设备(UE)和基站(gNB)之间的无线链路。
Backhaul(回传链路):连接基站之间(或基站与核心网)用于传输业务和控制信令的链路。
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(IAB):将接入和回传集成在相同的无线资源与硬件平台上,实现共享频谱、共享基站设备的双功能模式。
三、网络架构
1. 节点分类
在 3GPP 的定义里,IAB 网络的节点主要有:
IAB-donor(IAB捐赠基站)
- 连接到核心网的主基站(gNB-DU/ CU)。
- 具备直接接入有线回传(光纤、微波)。
- 是整张 IAB 网络的“锚点”。
IAB-node(IAB节点)
- 无线连接到 IAB-donor 或其他 IAB-node。
- 下行:从上级节点获得回传资源。
- 上行:向下级节点或 UE 提供接入服务。
- 可以是单跳或多跳形式。
2. 拓扑形态
星型拓扑:IAB-donor 直接服务多个 IAB-node(单跳回传)。
链型拓扑:节点依次中继,形成多跳(适合狭长区域)。
混合拓扑:多跳与星型结合。
四、工作原理
IAB 的关键是共享频谱资源和时隙复用。
由于接入和回传可能用相同的频段(尤其在 mmWave 场景),需要通过调度策略避免相互干扰。
1. 接入和回传复用方式
同频同天线(In-band, shared spectrum)
- 接入与回传用同一频段。
- 利用时分复用(TDD)避免冲突。
- 硬件成本低,但调度复杂。
异频(Out-of-band)
- 接入与回传用不同频段。
- 频谱利用率低,但干扰小。
2. 时隙调度
回传链路通常优先级高,因为接入流量需要通过回传才能到核心网。
gNB CU/DU 对回传和接入时隙进行集中调度。
五、关键技术点
1. 协议与功能拆分
IAB 引入了 IAB-MT(Mobile Termination) 和 IAB-DU(Distributed Unit) 概念:
IAB-MT:相当于一个 UE 模块,用于向上级节点建立回传连接。
IAB-DU:相当于小基站的 DU,为下级节点和 UE 提供接入。
这让 IAB-node 在逻辑上既是 UE,又是 gNB。
2. 多跳路由
采用 RLC/PDCP 层的多跳转发。需重点关注:
链路时延叠加
带宽衰减
3. 波束赋形(Beamforming)
在毫米波下,IAB 回传通常用窄波束、高增益天线。
上下行波束切换要与接入调度配合,减少波束训练开销。
4. 性能优化
时隙优化:减少接入-回传切换开销。
QoS保障:优先保证低时延/高可靠业务的回传路径。
链路自愈:当某个 IAB-node失效时,通过其他节点动态重路由。
六、优势与挑战
1. 优势
快速部署:无需光纤铺设。
降低成本:减少有线回传依赖。
灵活性:支持多跳延伸覆盖。
2. 挑战
频谱效率下降:同频回传会占用接入资源。
调度复杂度高:接入与回传需要协调。
多跳延迟:跳数多时对低时延业务不友好。
链路稳定性:受毫米波传播特性影响大。
七、应用场景
城市热点区域扩容:商圈、体育场等人流密集区快速部署小基站。
毫米波连续覆盖:在没有光纤接入的区域填补盲区。
临时网络:展会、灾后通信、临时活动现场快速开网。
农村与偏远地区覆盖:解决回传铺设难题。
八、发展趋势
Rel-17:增强多跳支持,引入更高效的路由协议和资源调度算法。
Rel-18:研究 IAB与卫星接入融合、AI驱动调度优化。
与 RIS(可重构智能表面) 配合,改善毫米波回传链路质量。
文档信息
- 本文作者:Ziyue Qi
- 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qiziyue.cn/2025/08/11/5G_IAB/
- 版权声明:自由转载-非商用-非衍生-保持署名(创意共享3.0许可证)